114.10.17
學生作品〈我是iPad 長〉刊登於《國語日報》。誤入地球的天王星一宮人
提供一些生活中藝術的例子,展現藝術所呈現的各種樣貌。
小孩的答案:搶劫/跟路人要/跟銀行借錢/乞討
問:你會為了生存捨棄尊嚴嗎?
小孩:都吃不飽了,還管他什麼尊嚴?
我:孔子有句話:「衣食足而知榮辱。」剛好很對應你說的這句話。
[省思]
我很喜歡小孩的這些回答,非常真實,也是對應了孔子說的「衣食足而知榮辱」,這也凸顯出農婦彎腰撿拾麥穗,任勞任怨是高貴的情操。
康軒國語五上第一課〈蚊帳大使〉
審題:
1.「蚊帳大使」和單元「夢想」的關係是什麼?
2. 「大使」:代表國家到其他國家交涉事情。
進入課文
1.
讀課文,用自己聽得到的聲音,手指讀。
2.
「蚊帳大使」的名字:凱瑟琳
3. 她想要實現什麼夢想?
起因
1. 她有這個夢想的原因是什麼?
2. 課文「她一臉驚慌失措的對媽媽說~」,
「驚慌失措」拆詞策略:驚嚇/慌張/失去/措施→驚嚇得不知道如何應付。
3. 為什麼凱瑟琳聽到非洲小孩感染瘧疾會如此驚嚇?和她的關係是什麼?
4. 哪一個詞語把凱瑟琳得知的事實,和她聯想到現況連接起來?→不禁
作業一:情境造句。
「(看到/知道什麼事),不禁(想起什麼事),驚慌失措~」
經過
1. 實現夢想需要透過行動來實現。名人都是遇到問題想辦法解決的人。請拿出鉛筆,把她為了實現夢想的行動旁邊用鉛筆畫線。
2. 第三段存錢買蚊帳,第四段是捐到蚊帳協會。但是凱瑟琳「沒有露出笑容」,捐出一頂蚊帳明明是開心的事,為什麼她沒有感到開心?接下來她怎麼付出行動?
課堂覺察:
學生的回答:一頂不夠,包不住其他人。/還是有其他小孩會(得瘧疾)死掉
3. 第五段裡她的逐夢行動裡包含了幾件事?課文是用哪一個字串起來的?(還)
課堂覺察:
第五段的逐夢行動包含了幾件事?多數學生一開始說一件。後來有一位對詞語較敏感的同學,點出來「捐贈」和「義賣」是兩件不同的事,其他同學才慢慢跟著思考理解。這一次我問:「哪一個詞語,把兩件事串在一起?」這次學生能很敏感的說出「還」。
4. 第六段可以看到凱瑟琳的情緒出現了「喜不自禁」。從一開始的「驚慌失措」,到捐出第一頂蚊帳收到回信卻「沒有露出笑容」,這是第一次凱瑟琳的情緒出現「喜不自禁」。從課文中找出原因。
→本段中逐夢行動開始有了變化。之前都是凱瑟琳主動,但從教堂邀約演講可以看出凱瑟琳的行動已經引起迴響。凱瑟琳的影響力已經越來越大了。
5. 請把第七段凱瑟琳的行動畫線。比較差異:
a.貝克漢不但收藏這張珍貴的獎狀,還把獎狀的圖片貼到個人網站,引起世人的關注。
b.貝克漢收藏這張珍貴的獎狀,把獎狀的圖片貼到個人網站,引起世人的關注。
(搭配習作P7)
6. 請把第八段凱瑟琳的行動畫線。
結果
1. 最後一段說的:「這股夢想的力量如雪球般愈滾愈大,不僅讓孩子救了孩子……」如雪球般越滾越大的,除了夢想的力量,還有什麼?「讓孩子救了孩子」,這兩個孩子分別指誰?(搭配習作P8)
課堂觀察:
(1) 「如雪球般越滾越大的,除了夢想的力量,還有什麼呢?」這個問題學生回答得相當踴躍,爭先恐後地舉手。我請學生將想到的內容寫在課本旁邊,得到以下答案:
(2)「孩子救了孩子」這個問題學生幾乎都能回答得出來。
2. 一開始有說,凱瑟琳的夢想是希望能用蚊帳幫助非洲兒童遠離瘧疾。最後一段總結我們能發現,凱瑟琳認為自己達成夢想的條件是什麼?(只要全力以赴,就能擁夢飛翔,改變世界。—條件句)(搭配習作P7)
——先統整全文,最後為救非洲孩子努力的成果,最後用凱瑟琳的信念點出文章主旨,即「總結法」。
3. 我們讀「傳記」都是讀成功人士的故事。你認為凱瑟琳以一個小孩卻能成功達成夢想是因為凱瑟琳擁有什麼樣的特質?請從文章中找出兩個支持理由。
形式深究:
1.
本課為「名人故事」。
2. 請把凱瑟琳的行動,依照夢想力量由小到大寫入關聯圖中。
得到以下答案:
(1) 存錢買蚊帳,寄到蚊帳協會。
(2)二手市場義賣,設計獎狀募款。
(3)受邀演講,接受募捐。
(4)寫信和獎狀給貝克漢,獎狀的圖片被貼在個人網站。
(5)寄獎狀和信件給富豪,獲捐三百萬美金。
3. 把課文所有年代框起來,你發現了什麼?(揭示:故事按時間序發展的就是「序列結構」。文章從結果開始說,是為「倒敘法」)
造句練習:每張獎狀都是由她聚精會神、一筆一畫的寫下:「以你的名義,我們買下一頂蚊帳,送給非洲的孩子。」
句型:(事)聚精會神、一(筆)一(筆)的寫下
要求學生給一個需要聚精會神的情境,專注切割畫面(如:一[筆]一(筆))的動作上,造一個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