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4日 星期二

【投稿刊登】〈理解數學—實物操作解鎖〉

 


謝謝《國語日報》,透過實際操作讓孩子習得數學的原理原則是件很棒的事,也彌補了自己從小用「背誦死記」來學數學的遺憾。

〈分花片〉學生的記錄


〈分圓片,學公倍數〉







2025年10月9日 星期四

【五年級國語】康軒五上〈恆久的美〉課程設計、記錄與省思

 

進入第四課之前,先詢問學生對於「藝術」的看法。


提供一些生活中藝術的例子,展現藝術所呈現的各種樣貌。


張靚穎 Dust My Shoulders Off MV,‘街頭藝人影片、創意文具、廚具……都可說是藝術。


請學生細讀第二單元。在第二單元中的三課,是藝術哪些面向的呈現呢?

【審題】


【第一二段】


[教學省思]這部分我想呈現的是路德與大地主的對比,一個需要「養活」婆婆,一個卻是有僕人幫忙拾穗的大地主,但學生在這邊似乎不太能抓到我的提問,有的回答「渴了——喝水」。這部分的提問未來可能要再思考如何修正。

[課堂觀察](投影片應修正為「麥穗」)
這部分小孩出現兩種不同答案。
「不贊同直接給」同學的答案:
1.每次都來要麥穗,他就會一直來要。
2. 很像在施捨。
3. 至少路德的麥穗是他自己撿的,他還是有付出勞力。
4. 在討論時也有冒出一個聲音「不會,因為是『不勞而獲』。」
 
「贊同直接給」同學的答案:
1. 撿麥穗可能會撿很多走,但直接給就可以知道給多少。
  

教師總結:
文中的大地主能在提供幫助的同時,也顧慮到窮人的尊嚴。

[設計思考]
在以往看到老師們的課程設計,好像都只從「農婦」、「窮人」進行教學,好像很少有針對「大地主」去進行描寫。因此我想增加一些讓學生從大地主的角度去進行思考提問。


【作業設計思路】
1. 搭配習作句子練習:要是……那麼……
2. 加入「受幫助」經驗的主題,變成一個情境式的造句,也能符合課文文本路德求生意志,以及大地主提供幫助。
3.句型:我為了……,只好……。(幫助者)跟我說:「你就(怎麼做)。要是(出現什麼情況),那麼……」


取材有趣

這位學生未符合主題,但內容寫得不錯。

[教學省思]
學生第一次呈現出的作品沒這麼好,且有些對詞語不太敏感的學生會造出「我為了寫英文功課,只好帶鉛筆盒」這種句子,要再引導學生「只好」有種「勉強」的意思,好像平常都不太鉛筆盒,只有寫英文功課才特地帶。學生就會比較懂了。

這份學習單我後來有重新修改為:「你就……」是幫助者提供的方法,「要是」表示有什麼假設的情況,「那麼」就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或「可以怎麼做」。



[第三段]
簡單說明米勒的生平。出生農家背景和他後來繪畫主題是農村有很大關聯。

[第四段]
這部分使用平板,把第四段截圖放上Keynote請學生按照句子描述畫出來,限時十分鐘,畫得最符合敘述的同學可以得到免讀報本的獎勵。全班超級認真,連下課都捨不得下課。

少了遠景

第三個人不見了?

遠景近景融在一起

遠方少了人

這幅非常可惜,前面三位婦人服裝姿態都有畫出來,可惜就是遠方「很多人」沒畫出來。

最後贏家是這幅圖。

課文分析:
分析課文句子(搭配課本語文讀寫)。

這是額外補充的觀察,但我認為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點。



從不同畫家的畫作中,呈現出米勒拾穗的特色。
[課堂觀察]
學生回答:農村、寫實、真實。
教師提問:第五段是使用哪個詞來呈現出米勒畫作的特色呢?(樸素)

[課堂觀察]
教師提問:如果你是窮人,窮到生存都有問題了,為了活下去你會怎麼做?

小孩的答案:搶劫/跟路人要/跟銀行借錢/乞討

問:你會為了生存捨棄尊嚴嗎?

小孩:都吃不飽了,還管他什麼尊嚴?

我:孔子有句話:「衣食足而知榮辱。」剛好很對應你說的這句話。

[省思]

我很喜歡小孩的這些回答,非常真實,也是對應了孔子說的「衣食足而知榮辱」,這也凸顯出農婦彎腰撿拾麥穗,任勞任怨是高貴的情操。


第五段的四個完整句:
1. 人物土地連結 2. 講富人的分享 3. 講窮人的生命尊嚴 4.總結「人們生活態度」是米勒〈拾穗〉中的精髓。但我讀這段時總覺得有些卡卡的。在引用聖經言論時指的是富人,卻在沒有任何說明結尾的下句直接接了三位婦人的生命尊嚴,有種銜接不太上的感覺。



[課堂記錄]

認為原句比較好的孩子:

有節奏感,聽起來比較帥


認為改過比較好的孩子:

比較清楚知道美有哪些。


令人驚喜的回答:重複「美在~美在~美在~」才有強調「美」的感覺。






重新回到題目:「恆久的美」想呈現的什麼「美」是「恆久」的?

學生會說「任勞任怨」、「樂於分享」。教師總結:這麼美是精神層次上的。



===================留存線=====================

我的老師教我,備一堂課之前要細讀好幾次課文。所以我把課文印出來讀好幾次,每讀一次都有不同的想法、都會發現一些細節。把筆記放上來做個紀錄。

2025年9月17日 星期三

【五年級國語】康軒五上〈蚊帳大使〉備課與教學省思

 康軒國語五上第一課〈蚊帳大使〉

審題:

1.「蚊帳大使」和單元「夢想」的關係是什麼?

2. 「大使」:代表國家到其他國家交涉事情。

 

進入課文

1.      讀課文,用自己聽得到的聲音,手指讀。

2.      「蚊帳大使」的名字:凱瑟琳

3.      她想要實現什麼夢想?

起因

1.     她有這個夢想的原因是什麼?

2.   課文「她一臉驚慌失措的對媽媽說~」,
「驚慌失措」拆詞策略:驚嚇/慌張/失去/措施→驚嚇得不知道如何應付。

3.  為什麼凱瑟琳聽到非洲小孩感染瘧疾會如此驚嚇?和她的關係是什麼?

4. 哪一個詞語把凱瑟琳得知的事實,和她聯想到現況連接起來?→不禁

作業一:情境造句。

「(看到/知道什麼事),不禁(想起什麼事),驚慌失措~」

小孩當天的情境式造句學習單。

課堂覺察:
  今天上到「他有這個夢想的原因是什麼?」時,多數同學講的是「因為他看到非洲平均每三十秒,就有一個小孩因為感染瘧疾而去世」,僅有少數同學會補充「他想到自己三歲的弟弟」。
  因此後面重新提問:「通常我們對於外界事物,尤其是國外的,不一定有感,但凱瑟琳竟然會『驚慌失措』,這是一個很強烈的驚嚇,讓他對非洲小孩得瘧疾死亡感到強烈驚嚇的是什麼?」學生才開始覺察是因為凱瑟琳聯想到三歲弟弟。
  提問:「哪一個詞語把她『得知』的,和『聯想』的連在一起?」有些同學小聲地在底下說「不禁」,但又不敢確定;幾個舉手的,會說「瘧疾」、「三」(因為每「三十秒」非洲有個小孩去世,聯想到自己「三」歲弟弟~,這個答案很天馬行空但很可愛!),之後還要再想想怎麼樣的說法能讓學生理解這個「不禁」。
  或許下次問法應修正為:哪一個詞語把上句的「得知」和下句的「想到」串在一起?或許能讓學生感受到「不禁」的用法。


本日作業練習:
  我這次用這個方法教造句,學生呈現出來的作業都很讓我驚訝:











經過

1.      實現夢想需要透過行動來實現。名人都是遇到問題想辦法解決的人。請拿出鉛筆,把她為了實現夢想的行動旁邊用鉛筆畫線。

2.      第三段存錢買蚊帳,第四段是捐到蚊帳協會。但是凱瑟琳「沒有露出笑容」,捐出一頂蚊帳明明是開心的事,為什麼她沒有感到開心?接下來她怎麼付出行動?

課堂覺察:

 學生的回答:一頂不夠,包不住其他人。/還是有其他小孩會(得瘧疾)死掉

3.   第五段裡她的逐夢行動裡包含了幾件事?課文是用哪一個字串起來的?(還)

課堂覺察:

 第五段的逐夢行動包含了幾件事?多數學生一開始說一件。後來有一位對詞語較敏感的同學,點出來「捐贈」和「義賣」是兩件不同的事,其他同學才慢慢跟著思考理解。這一次我問:「哪一個詞語,把兩件事串在一起?」這次學生能很敏感的說出「還」。

4.   第六段可以看到凱瑟琳的情緒出現了「喜不自禁」。從一開始的「驚慌失措」,到捐出第一頂蚊帳收到回信卻「沒有露出笑容」,這是第一次凱瑟琳的情緒出現「喜不自禁」。從課文中找出原因。

 →本段中逐夢行動開始有了變化。之前都是凱瑟琳主動,但從教堂邀約演講可以看出凱瑟琳的行動已經引起迴響。凱瑟琳的影響力已經越來越大了。

5. 請把第七段凱瑟琳的行動畫線。比較差異:

       a.貝克漢不但收藏這張珍貴的獎狀,把獎狀的圖片貼到個人網站,引起世人的關注。
 b.貝克漢收藏這張珍貴的獎狀,把獎狀的圖片貼到個人網站,引起世人的關注。

  (搭配習作P7)

6. 請把第八段凱瑟琳的行動畫線。


結果

1.   最後一段說的:「這股夢想的力量如雪球般愈滾愈大,不僅讓孩子救了孩子……」如雪球般越滾越大的,除了夢想的力量,還有什麼?「讓孩子救了孩子」,這兩個孩子分別指誰?(搭配習作P8)

課堂觀察:

(1) 「如雪球般越滾越大的,除了夢想的力量,還有什麼呢?」這個問題學生回答得相當踴躍,爭先恐後地舉手。我請學生將想到的內容寫在課本旁邊,得到以下答案:




學生寫下的內容,很多事我從未想過的,孩子真是想像力無限啊。

(2)「孩子救了孩子」這個問題學生幾乎都能回答得出來。

2.      一開始有說,凱瑟琳的夢想是希望能用蚊帳幫助非洲兒童遠離瘧疾。最後一段總結我們能發現,凱瑟琳認為自己達成夢想的條件是什麼?(只要全力以赴,能擁夢飛翔,改變世界。條件句)(搭配習作P7)

  ——先統整全文,最後為救非洲孩子努力的成果,最後用凱瑟琳的信念點出文章主旨,即「總結法」。

3.      我們讀「傳記」都是讀成功人士的故事。你認為凱瑟琳以一個小孩卻能成功達成夢想是因為凱瑟琳擁有什麼樣的特質?請從文章中找出兩個支持理由。

4. 回到題目,為什麼題目會設定是「蚊帳『大使』」?

形式深究:

1.      本課為「名人故事」。

2.      請把凱瑟琳的行動,依照夢想力量由小到大寫入關聯圖中。


得到以下答案:

(1) 存錢買蚊帳,寄到蚊帳協會。

(2)二手市場義賣,設計獎狀募款。

(3)受邀演講,接受募捐。

(4)寫信和獎狀給貝克漢,獎狀的圖片被貼在個人網站。

(5)寄獎狀和信件給富豪,獲捐三百萬美金。

3. 把課文所有年代框起來,你發現了什麼?(揭示:故事按時間序發展的就是「序列結構」。文章從結果開始說,是為「倒敘法」)


造句練習:每張獎狀都是由她聚精會神、一筆一畫的寫下:「以你的名義,我們買下一頂蚊帳,送給非洲的孩子。」

句型:(事)聚精會神、一(筆)一(筆)的寫下

要求學生給一個需要聚精會神的情境,專注切割畫面(如:一[筆]一(筆))的動作上,造一個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