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9日 星期四

【五年級國語】康軒五上〈恆久的美〉課程設計、記錄與省思

 

進入第四課之前,先詢問學生對於「藝術」的看法。


提供一些生活中藝術的例子,展現藝術所呈現的各種樣貌。


張靚穎 Dust My Shoulders Off MV,‘街頭藝人影片、創意文具、廚具……都可說是藝術。


請學生細讀第二單元。在第二單元中的三課,是藝術哪些面向的呈現呢?

【審題】


【第一二段】


[教學省思]這部分我想呈現的是路德與大地主的對比,一個需要「養活」婆婆,一個卻是有僕人幫忙拾穗的大地主,但學生在這邊似乎不太能抓到我的提問,有的回答「渴了——喝水」。這部分的提問未來可能要再思考如何修正。

[課堂觀察](投影片應修正為「麥穗」)
這部分小孩出現兩種不同答案。
「不贊同直接給」同學的答案:
1.每次都來要麥穗,他就會一直來要。
2. 很像在施捨。
3. 至少路德的麥穗是他自己撿的,他還是有付出勞力。
4. 在討論時也有冒出一個聲音「不會,因為是『不勞而獲』。」
 
「贊同直接給」同學的答案:
1. 撿麥穗可能會撿很多走,但直接給就可以知道給多少。
  

教師總結:
文中的大地主能在提供幫助的同時,也顧慮到窮人的尊嚴。

[設計思考]
在以往看到老師們的課程設計,好像都只從「農婦」、「窮人」進行教學,好像很少有針對「大地主」去進行描寫。因此我想增加一些讓學生從大地主的角度去進行思考提問。


【作業設計思路】
1. 搭配習作句子練習:要是……那麼……
2. 加入「受幫助」經驗的主題,變成一個情境式的造句,也能符合課文文本路德求生意志,以及大地主提供幫助。
3.句型:我為了……,只好……。(幫助者)跟我說:「你就(怎麼做)。要是(出現什麼情況),那麼……」


取材有趣

這位學生未符合主題,但內容寫得不錯。

[教學省思]
學生第一次呈現出的作品沒這麼好,且有些對詞語不太敏感的學生會造出「我為了寫英文功課,只好帶鉛筆盒」這種句子,要再引導學生「只好」有種「勉強」的意思,好像平常都不太鉛筆盒,只有寫英文功課才特地帶。學生就會比較懂了。

這份學習單我後來有重新修改為:「你就……」是幫助者提供的方法,「要是」表示有什麼假設的情況,「那麼」就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或「可以怎麼做」。



[第三段]
簡單說明米勒的生平。出生農家背景和他後來繪畫主題是農村有很大關聯。

[第四段]
這部分使用平板,把第四段截圖放上Keynote請學生按照句子描述畫出來,限時十分鐘,畫得最符合敘述的同學可以得到免讀報本的獎勵。全班超級認真,連下課都捨不得下課。

少了遠景

第三個人不見了?

遠景近景融在一起

遠方少了人

這幅非常可惜,前面三位婦人服裝姿態都有畫出來,可惜就是遠方「很多人」沒畫出來。

最後贏家是這幅圖。

課文分析:
分析課文句子(搭配課本語文讀寫)。

這是額外補充的觀察,但我認為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點。



從不同畫家的畫作中,呈現出米勒拾穗的特色。
[課堂觀察]
學生回答:農村、寫實、真實。
教師提問:第五段是使用哪個詞來呈現出米勒畫作的特色呢?(樸素)

[課堂觀察]
教師提問:如果你是窮人,窮到生存都有問題了,為了活下去你會怎麼做?

小孩的答案:搶劫/跟路人要/跟銀行借錢/乞討

問:你會為了生存捨棄尊嚴嗎?

小孩:都吃不飽了,還管他什麼尊嚴?

我:孔子有句話:「衣食足而知榮辱。」剛好很對應你說的這句話。

[省思]

我很喜歡小孩的這些回答,非常真實,也是對應了孔子說的「衣食足而知榮辱」,這也凸顯出農婦彎腰撿拾麥穗,任勞任怨是高貴的情操。


第五段的四個完整句:
1. 人物土地連結 2. 講富人的分享 3. 講窮人的生命尊嚴 4.總結「人們生活態度」是米勒〈拾穗〉中的精髓。但我讀這段時總覺得有些卡卡的。在引用聖經言論時指的是富人,卻在沒有任何說明結尾的下句直接接了三位婦人的生命尊嚴,有種銜接不太上的感覺。



[課堂記錄]

認為原句比較好的孩子:

有節奏感,聽起來比較帥


認為改過比較好的孩子:

比較清楚知道美有哪些。


令人驚喜的回答:重複「美在~美在~美在~」才有強調「美」的感覺。






重新回到題目:「恆久的美」想呈現的什麼「美」是「恆久」的?

學生會說「任勞任怨」、「樂於分享」。教師總結:這麼美是精神層次上的。



===================留存線=====================

我的老師教我,備一堂課之前要細讀好幾次課文。所以我把課文印出來讀好幾次,每讀一次都有不同的想法、都會發現一些細節。把筆記放上來做個紀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