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軒版六上國語〈朱子治家格言〉,是高年級以來第一篇遇到的文言文。
在進入課文前,我先帶學生看現代白話文與文言文寫法的不同。我用canva的AI生成一篇夕陽圖,和學生討論看到了哪些景物,然後請學生倆倆討論,把這幅圖用一段話來表達:
然後再放上古人詩句會如何表達:
藉由比較歸納出文言文的特色——「精鍊」、「不好懂」、「正式」,再帶入文言文產生的原因。文言文出現的原因眾多,我採取的是其中一種說法——文言文的「精簡」在於紙和印刷術沒發明前,主要靠「龜甲」、「獸骨」來刻字,耗時費工,因此必須簡單明瞭。而後雖有輕便的絲帛能夠書寫,但其價格昂貴,「一字千金」,且絲帛也不是普通市民負擔得起。之後紙和印刷術的發明,以及教育普及化,但文言文正式、精簡、扼要的特色還是保留了下來。
進入此課時我不讓學生翻開課本。上課前我先將課文的四則格言放大,將學生分組後,發下第一則讓學生討論。我將閱讀文言文的策略分為四個步驟:
1. 切詞語 、圈不懂的詞語。
會加入「切詞語」,主要在於學生常讀過後,都「認為自己懂了」。透過切詞語,學生能更專注於文章,發現自己的不足,教師也能藉由學生的切詞語來確認學生是否真的了解內文。
2. 運用策略:上下文推論/拆字詞/部首/讀圖。
3. 注釋(能運用策略來推論的,我會先把課本給的注釋撤掉。)
4. 翻譯。
讀懂字詞句後,最後才是5. 理解作者所要傳達的理念。
第一則文言文討論前,教師需要針對策略進行比較多次的提醒。而課文中也有不少學生容易產生疑惑,卻又沒有注釋的詞語,如:「恆念」。
另外,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如:
來「處」——究竟該念「ㄔㄨˋ」還是「ㄔㄨˇ」?
「當」思來處不易——應翻譯成「當下」還是「應當」?都必須帶學生回到句子裡面去釐清。
有趣的是,在這第一次練習的過程中,「縷」有些組有圈難詞,有些則沒有。詢問沒有圈的小組為什麼沒圈這個詞?小孩回我:「因為我從『糸部』推論出這個和絲線有關。」小組討論完後可直接拍照上傳至canva做比對,這時候教師才帶著學生去釐清句意,然後歸納出該篇想傳達的理念。
二三則都是透過小組討論來釐清語意,最後才歸納出該則格言作者想表達的意思。
對學生而言,「質」不太好理解,課文也沒有注釋,可能只能靠回到句意去猜。
經過前三則小組討論翻譯後,第四則我讓學生試著自己翻譯,下課交給我。
在寫的過程中,會發現大部分的小孩都能透過老師給的少部分注釋來完成,有少數學生即使做了「切詞語」、「圈難詞」,但還是不太熟悉使用策略來輔助解讀。
學生能很快地說出「治家」就是治理家庭(也有學生口誤「治理大家」,全班哄堂大笑),「格言」是什麼?因為有前面的翻譯和釐清,所以學生能很快歸納出「有道理的話」、「精簡」的話。在解釋「朱子」時,才簡單帶到作者朱柏廬的生平:在戰爭時期,想要傳遞給家族的道理。
這些價值觀是你認同的嗎?我先請學生倆倆討論「最認同的」,「宜未雨而綢繆,勿臨渴而掘井」是最多學生贊同的,理由在於從防震防災的演練去看。
詢問「最不認同的」,有趣的是,挑食常選「一粥一飯」那一則。「器具質而潔」也不少人選,理由是「器具應是『材質適不適合這個人』,而不是限定於某個材質。」最後一則,很多人不認同「得意不宜再往」,他們認為「好,可以追求『更好』,而不是停在現階段就志得意滿。」
這張照片,就是不贊成「器具質而潔,瓦缶勝金玉」當時舉手畫面,笑死我。因本課是首次文言文教學,我也補充了一些資料,如:「而」是文言文常見的虛詞,以及「當」的成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