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2日 星期日

【六年級國語】朱子治家格言

       康軒版六上國語〈朱子治家格言〉,是高年級以來第一篇遇到的文言文。

       在進入課文前,我先帶學生看現代白話文與文言文寫法的不同。我用canva的AI生成一篇夕陽圖,和學生討論看到了哪些景物,然後請學生倆倆討論,把這幅圖用一段話來表達:

  然後再放上古人詩句會如何表達:




  藉由比較歸納出文言文的特色——「精鍊」、「不好懂」、「正式」,再帶入文言文產生的原因。文言文出現的原因眾多,我採取的是其中一種說法——文言文的「精簡」在於紙和印刷術沒發明前,主要靠「龜甲」、「獸骨」來刻字,耗時費工,因此必須簡單明瞭。而後雖有輕便的絲帛能夠書寫,但其價格昂貴,「一字千金」,且絲帛也不是普通市民負擔得起。之後紙和印刷術的發明,以及教育普及化,但文言文正式、精簡、扼要的特色還是保留了下來。

      進入此課時我不讓學生翻開課本。上課前我先將課文的四則格言放大,將學生分組後,發下第一則讓學生討論。我將閱讀文言文的策略分為四個步驟:

      1. 切詞語 、圈不懂的詞語。

        會加入「切詞語」,主要在於學生常讀過後,都「認為自己懂了」。透過切詞語,學生能更專注於文章,發現自己的不足,教師也能藉由學生的切詞語來確認學生是否真的了解內文。

     2. 運用策略:上下文推論/拆字詞/部首/讀圖。

     3. 注釋(能運用策略來推論的,我會先把課本給的注釋撤掉。)

     4. 翻譯。

     讀懂字詞句後,最後才是5. 理解作者所要傳達的理念。 

  第一則文言文討論前,教師需要針對策略進行比較多次的提醒。而課文中也有不少學生容易產生疑惑,卻又沒有注釋的詞語,如:「恆念」。

  另外,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如:

來「處」——究竟該念「ㄔㄨˋ」還是「ㄔㄨˇ」?

「當」思來處不易——應翻譯成「當下」還是「應當」?都必須帶學生回到句子裡面去釐清。



  有趣的是,在這第一次練習的過程中,「縷」有些組有圈難詞,有些則沒有。詢問沒有圈的小組為什麼沒圈這個詞?小孩回我:「因為我從『糸部』推論出這個和絲線有關。」小組討論完後可直接拍照上傳至canva做比對,這時候教師才帶著學生去釐清句意,然後歸納出該篇想傳達的理念。

  二三則都是透過小組討論來釐清語意,最後才歸納出該則格言作者想表達的意思。




          

  對學生而言,「質」不太好理解,課文也沒有注釋,可能只能靠回到句意去猜。

        經過前三則小組討論翻譯後,第四則我讓學生試著自己翻譯,下課交給我。



  在寫的過程中,會發現大部分的小孩都能透過老師給的少部分注釋來完成,有少數學生即使做了「切詞語」、「圈難詞」,但還是不太熟悉使用策略來輔助解讀。

 





           「得意不宜再往」不太好翻啊,還是需要老師協助。

 等四則語譯完畢、再帶學生去釐清每一則格言想傳達的理念,最後我才帶學生回到題目「朱子治家格言」,該怎麼切詞?「朱子」是什麼意思?「治家」是什麼意思?「格言」又是什麼?

 學生能很快地說出「治家」就是治理家庭(也有學生口誤「治理大家」,全班哄堂大笑),「格言」是什麼?因為有前面的翻譯和釐清,所以學生能很快歸納出「有道理的話」、「精簡」的話。在解釋「朱子」時,才簡單帶到作者朱柏廬的生平:在戰爭時期,想要傳遞給家族的道理。


          

  這些價值觀是你認同的嗎?我先請學生倆倆討論「最認同的」,「宜未雨而綢繆,勿臨渴而掘井」是最多學生贊同的,理由在於從防震防災的演練去看。

  詢問「最不認同的」,有趣的是,挑食常選「一粥一飯」那一則。「器具質而潔」也不少人選,理由是「器具應是『材質適不適合這個人』,而不是限定於某個材質。」最後一則,很多人不認同「得意不宜再往」,他們認為「好,可以追求『更好』,而不是停在現階段就志得意滿。」

  這張照片,就是不贊成「器具質而潔,瓦缶勝金玉」當時舉手畫面,笑死我。

  因本課是首次文言文教學,我也補充了一些資料,如:「而」是文言文常見的虛詞,以及「當」的成語:




  結果又發生「案外案」......「首當其衝」的「當」,竟然是「面對」的意思...!這也求助了大學中文系好友美芳和小花夫婦,只能說:學無止境啊!
  
  這學期開始嘗試使用Canva上課,不但可以把提問先放好、可以寫板書、即時把小孩討論內容上傳,更喜歡的功能是,可以把整課上課紀錄打包給請假或創意組抽課的同學。

  這次上課,很謝謝前來觀課的前輩詩菁老師,幫忙留下很多珍貴照片,也提供了一些建議。



2024年9月4日 星期三

【投稿刊登】組積木、列算式,理解因數

 

第四篇教學投稿刊登了,這次是整理五上教的數學因數單元。

數學真的好難寫,尤其是帶小孩體驗實物操作所下的「指令」必須清楚明確,當下要讓學生「有感」並能「歸納」背後的原理原則,活動結束後要能遷移到紙本應用題練習。

去年差不多這時候和丁丁學習平板,也和數學邏輯小天后津綾學了一些數學實務操作,最後把兩者結合完成一堂因數課程。因為是帶操作,所以當時上起來蠻順的,學生在這一課的學習表現也還不錯。

等到這個月要整理成稿的時候,發現有很多內部細節可以再更周全一些,這也是之後要調整的部分。

在修稿最卡關的地方,在於當時讓學生用相同積木排一橫排為8的積木組,這句話該如何清楚呈現?課本是用「面積」的方式讓學生發現因數,而我最後還是選擇用「長度」的方式,因為在學生更動不同長度時,會藉由拿積木發現有些積木條可以不用放回籃子,如此可帶到公因數。

 
最後的定稿「請用一橫排的方式,排出所有長度為8的積木組合」 ,現在看來,應再更細修為「相同積木」。

謝謝《國語日報》編輯的細心,刊登前還特地寄信過來,讓我們在過程中很多來回討論,
也很謝謝前幾天丁丁和津綾花很多時間陪我來回順稿,由衷感謝。


寫稿真的是一個再次反思的過程啊。

2024年8月12日 星期一

【教學投稿刊登】〈小記者養成之路〉

 


  這一篇教學是來自陳佳釧老師寫的康軒五下課文〈小記者,出動!〉,是一篇採訪稿。當初只是很簡單的想讓學生練習採訪,但因為參加了學校的行動研究,把這堂語文課程上得好精實,不但用Keynote設計六何法、Canva製作邀請卡都做了,還帶學生進行三輪採訪。因此在熬夜繳出行動研究後幾個禮拜,我又把內容刪刪減減拿去投稿,很幸運地又刊登了。

2024年7月9日 星期二

【一年級國語】童詩教學

  這篇是2020年的一年級的童詩教學,重新整理後再發上來。

  康軒一上國語課文:「這是誰的?」


【教師備課思考】
  這階段是一年級孩子剛從國語首冊的注音進入國字,課文內容簡單生活化,且節奏感強。在備課時,我發現課文不斷重複「這是......」的句型,且最後一句「這是誰的?」還加入了疑問句。


  課文後面的語文焦點也強調了本課的要練習的語文能力是「這是~」句型,以及生活形狀的觀察。讓我思考:本課的產出,或許可以讓學生透過「圓的聯想」,來練習書寫「我的家人」。

【口語練習】
  全班討論:這時候可以帶著大家聯想:生活上有哪些圓呢?低年級小朋友一定會七嘴八舌地回答,老師可以把小孩的回答寫在黑板上。接著,老師可以透過一問一答帶學生練習口語表達的能力:
  老師(指時鐘):「這是什麼?」
  學生:「這是時鐘。」
  老師:「這是怎麼樣的時鐘?」
  學生:「這是圓圓的時鐘。」
  或許在問答時有孩子會說出「非形狀」的形容詞,教師可以鼓勵孩子的答案。

  接著慢慢聚焦到「家人身上的部位哪些是圓圓的呢?」教師可以把大家討論的寫在黑板上。
  一年級還很小,所以我不會直接說「形容詞」,我會問:「怎麼樣的眼睛?」「怎麼樣的肚子?」最喜歡說話的一年級,就會直接說「圓圓的眼睛」,有些程度比較好的,就會帶入「可愛的眼睛」、「迷人的眼睛」。

【創作草稿】
  接著進入書寫。因為這是要帶一年級進入創作的過程,每個步驟都要切得非常細。通常我會幫學生多訂購一套格子簿作為草稿用,並在格子簿上面帶學生標上一到十(這也是複習數學),教師要學生寫到哪個格子的時候,下的指令「現在寫在『1』的地方」就會非常清楚。
  當時我請學生在「1」的地方寫下「這是什麼?」「2」的地方寫下「這是(哪位家人)」(怎麼樣)的(什麼部位)」這教師檢視過全班的答案後,再帶入第二位家人,進行標示「3」(沒分段)或4(有分段)的書寫。
  (我現在四年後回頭看,如果現在重新教一次,應該會省去「空一行分段」這個步驟。)
  在最後總結,可帶學生進入「總結」來介紹自己擁有一個怎麼樣家庭:「這是我的家庭,是我(怎麼樣)的家庭。」

  
【學生小書作品】
 





  


  

2024年7月7日 星期日

【四年級跨域】國語←→社會家鄉篇

   康軒版四上國語〈請到我的家鄉來〉,是一篇結構清楚,非常好仿作的說明文。


  首先,可以看到這篇課文有四個寫作特色:
  一、一段介紹一個國家。
  二、每段開頭都是「請到我的家鄉來,我的家鄉是~」結尾也都是以「來吧,請到我的家鄉來」。
  三、這些段落之間獨立,可互相交換。
  四、雖然各段落介紹的國家都不相同,但都有共同的主旨-介紹國家。
  這種結構相同,又有共同主旨的結構,就稱為「散列式結構」。

  備完教材之後,就是來「備學生」。在教這一課時,班上學生已經學過「遠景」、「近景」的寫法,因此接下來的「散列式結構」就是這次要學習的語文重點。

  散列式結構該怎麼教呢?這時候可以帶學生練習切各段的完整句,然後將各小段整理成心智圖。在介紹「泰國」的這一段時,泰國因為到處都能見到廟,每一個信奉佛教的男人,也都要出家一段時間當和尚,因此有著「千佛之國」的別稱。也能從第四個完整句,發現泰國擁有「水上市場」的景點。解構完課文之後,畫心智圖就容易多了。


  第一段全班教學之後,接下來第二段可以讓學生組間共學,或者直接進入自學。教師檢視完學生練習狀況後,最後三四段進入學生自學。



  接下來就是進入家鄉的寫作大綱啦!教師可以示範三種寫法,分別是「一段一縣市」、「一段一鄉鎮區」或者「一段一特色」,讓學生自由選擇想要介紹哪些面向,然後依這些面向回家上網查找資料。以我們學校在台北市為例:


  以下是學生寫出的家鄉架構:
     一段一縣市

     一段一特色

     一段一鄉鎮區

    畫完心智圖、查找資料後,學生就能整理後完成一篇作文啦!以下是一篇完整的學生範本:
    




最後,用Keynote做出依會考向度的評分雷達圖,後面加上老師評語。

  當然,課堂上最常發生的,就是學生一回到家,馬上把學校交代的事項拋諸腦後。這時候,四年級的社會課本就能夠拿來用啦!以我們當時使用的康軒版社會為例,四下剛好是介紹家鄉單元:


  當時是把它作為日常小練筆,同時能兼具複習社會:


  連圖示說明也不放過。看!這是不是讓學生主動去讀課文了呢?



  有些老師可能會問:國語課文是四上出現的,社會家鄉單元卻是下學期才有的,這樣怎麼帶寫作呢?我們當時的情境是:社會是康軒版,國語則是其他版本。在我四下上到家鄉這一單元時,先利用綜合課分析了〈請到我的家鄉來〉這篇文章架構,分析完立刻請學生畫心智圖,回家根據心智圖查找資料帶來學校。在課堂上,我先讓學生寫一篇小練筆,確認後再出一段當回家作業,這樣的複習方式讓學生對社會課文印象更加深刻,同時也能訓練語文書寫。


參考書目:《麗雲老師的寫作思路引導課 四年級》